谈球吧体育

全球移民热线 400-123-4567
公司动态

移民加拿大你们后悔了么?谈球吧体育

2023-05-08 16:22 作者:小编 浏览:

  谈球吧体育实名反对某匿名答案说IT行业70万RMB ,约13万加币的行业平均。别的行业我不讨论,作为多伦多IT 从业,虽然我能达到这个数,也有不少人超过这个数,但是这个数远不是行业平均。

  加拿大的IT 主要有两种从业方式,一是fulltime ,T4报税,senior 年薪7~12万刀,junior 5~8万,还有一种自雇,多见于银行,小时工资40至100不等,入公司帐,然后自己公司给自己发工资,一般发个五六万,再向公司报销一些开销,可以避免年薪5万以上的高税率。fulltime 能做到年薪13万以上的凤毛麟角。contractor 公司收入可以达到这个数,但是contractor 的数量少,并且失业风险高,一般合同不超过一年半。如果有两个月空窗,收入立刻就下来了。老contractor 可以相对稳定一点。大部分毕业生,年薪没有4万这么惨,一般在6万,7万就不错了。多大滑铁卢,毕业既高薪的,多是拿的美国offer ,有本事的都跑美国去了,或者是进Google Waterloo。样本不能作为加拿大收入的参考。

  更新一下,已经在渥太华落户啦。搬家太辛苦了,这一个月真的是各种事情积在一起。。离开舒适圈真的是一件难事。

  好在房子顺利出手,渥太华房子也入手了。开始新的生活了~ 目前一切顺利,希望后面所有的事情也一样顺利。

  另外评论里看见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还是那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觉得我阿q精神也好,打肿脸充胖子也好,对我也没有任何影响。你不信也就算了,我也没什么义务非要说服你。。毕竟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就好,你说呢?

  想了想还是来补充下。最近收到了很多人的私信和评论,表示向往这样的生活,想移民。。我理解大家的感受,但是我写这篇的初衷并不是想给大家打鸡血的,因为抛掉一切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从头开始是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一定要三思。我的回答可能看起来还不错,但是真实的生活可能并不是那么美好的。特别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心态不同性格不同,移民本来就是小马过河一般的事情。

  不过如果真的有人决定想去,计算机可以说是我觉得性价比最高的。但是我毕业的时候是17年,回答里只能代表17年的情况。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就业情况没有之前那么乐观了,好多公司都在裁员,那么没有经验的外国学生拿着学签找工作可能就会难度比之前更大。。我特地问了下去年毕业的朋友,他们三个都是班里学习成绩很靠前的,目前还在待业。。

  如果真的想来,但是对移民情况不太了解的,建议去加拿大移民局官网看看,上面有你需要的所有信息。可以从那里开始。

  ——————————————————————————————————————

  来现身说法一下。。很多人唱衰,但是我只是想说我自己,可能包括一部分的国内普通家庭的留学生移民,一点儿都不后悔。

  我是来加拿大读了个college,计算机专业,中间coop(带薪实习)了八个月,拿的full-time 的钱。毕了业就进了报社,干了一年就申请移了民,又过了一年多,当年申请的联邦政府工作就下来了,就进了政府工作,一直到现在。最大的感觉就是,没什么压力,人际关系简单,下午四点半下班,一天正经工作时间可能就三到五个小时,生活每天都开开心心。要知道就这一点对国内的打工人来说有多难。当然也是因为我是没什么野心的那一类人,也不想进什么大厂。。但是之前和fb还有google都做过项目,认识一些人,他们每天的生活也差不多,并没有比我累多少。

  而且加拿大对学历要求真的不高,特别是计算机行业。。大学出来有degree的和我diploma的基本没区别,因为招聘启事上都只是写需要大学毕业或者相当学历,读college出来的也属于这个相当的范畴。我学习成绩好,面试一路畅通,毕业找工作花了不到一星期。后面跳槽也是一个工作一击即中。我是17年毕业的,我的所有同学,我认识的,全都找到了计算机工作,没有例外。有的可能时间久点,但也一年之内都定下来了。

  家里支持了点钱买了房,首付不到三十万人民币,买了辆二手车mini, 有房有车有车库,天再冷也冻不着。现在在家工作,早上被窝里工作,有事能及时有回应就行。不及时回答其实也没事,也没人会说你。

  可能跟性格有关吧。本身我就比较宅,在国内也不太到处玩谈球吧体育,在加拿大这点娱乐活动对我来说足够了。夏天没事租个小木屋度度假,划划船,冬天窝在家里看剧打游戏,平时也可以去唱K, 或者攒局bbq剧本杀。

  窝在家里也舒服,一个大房子,自己住一间,老公住一间(感情很好,只是因为他睡觉打呼噜哈哈),猫住一间,书房一间,还空着房间可以出租,但是我实在不喜欢和别人一起住,就没出租。我有朋友把房间租给小伙伴,两间单间一个月多拿一千多刀,也很爽。我家地下室还改造成了家庭影院,150寸的屏幕加投影仪,没事找小伙伴来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也是不错的娱乐。

  现在还没有孩子,以后也不一定要不要孩子,所以可能关于孩子的花销上学什么的我不太了解。所以现在觉得好可能是因为我现在是压力最小的阶段吧。但是我觉得这种生活我在国内是肯定过不上的。

  之前也动过心思回国,想陪在父母身边,但是国内工作压力真的太大了,承受不住。。特别是做计算机这一行 哎,父母国内也有好朋友,不想来我们这边长住,所以将来可能还是会回流吧。

  当然不好的地方也很多。因为我在温尼伯,冬天特别长。虽然冻不着,但是长长的冬天还是会让人觉得郁闷。但是相对的夏天就会特别珍贵。

  一直在修路,夏天修路冬天弄坏,循环往复,没完没了。不过这个是曼省的问题,出了曼省瞬间路况变好。

  吃的真的比不上国内。。外食太贵,要是吃便宜的就太不健康。还好我老公特别会做菜,想吃什么他就给我做了。不过还是想念国内方便又好吃的盒饭。。之前回国我特地跑去吃盒饭,有肉有菜有饭,方便便宜好吃,太幸福了。

  说说医疗吧。慢,的确是太慢了。约个医生看病约不到,每次都先约到护士比较快。。不过我的家庭医生有我所有的资料,随诊的项目都会给我约好时间提醒我去,比如五年一次的pap test, 一年一次的查胆囊,都会提前约好打电话让我去。我哪里不舒服可以去要求她帮我检查,但是死活不给我开核磁共振,哎。

  急病,小病可以去walkin, 比较紧急的去urgent care, 大病叫救护车。会按照你的紧急程度安排。不过真的,医术跟国内比真的差远了。我胃不舒服想做胃镜,医生给我开了个中和胃酸的让我先吃着,要是不好再回来。。药还得自己出去买

  牙医是很不错的,基本工作了的保险都会包。每半年提醒我去洗牙,牙齿有什么问题一起就给做了。我比较爱蛀牙(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也好好用牙线和刷牙了), 补牙补了好几次,还做了一次根管治疗,没有花一分钱。虽然现在因为疫情我没有去洗牙了。。不太敢,毕竟洗牙不能戴口罩。

  说到疫情,生活没怎么被耽误,大家都带着口罩,虽然每天有很多新增,但是基本是土著社区。不过个人防护还是要好好做,这点跟国内比还是差很多。羡慕国内能照常生活。

  再就是,钱赚的不多。。我这个工作算是不错,但是跟国内赚的没法比。特别是交税,工资高的快一半都要交税,所以算下来操心多事多,到手的钱并没有多多少,所以大家都不是很上进。再就是完全不加班,工时摆在那里,钱就真的不多。。不过生活也是够了的,没什么压力,毕竟房子不贵。我一个月房贷才八百刀。

  也许有人有非常强大的本领,作为新移民也可以迅速把国内的工作经验延续过来,找到和国内待遇、成就感都相当的工作,那恭喜你们,也真心钦佩。但我身边绝大多数人是需要降低标准或者干脆重新择业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如果连这个心理预期都没有,那显然会被落差击垮。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生活遇到什么困难,不忘初心很重要,你选择移民与否有没有那么关键的一个砝码?我有,如果北京没有雾霾我不会选择移民,我对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非常满意,但雾霾对我而言是绝对因素,所以你不能这边的短板去比国内的长处,又想占着好空气又想有成就感请得起阿姨雇得起司机。

  在加拿大,很多华人改行的方向是做房产经纪、保险经纪、移民顾问,我不认为有什么高低贵贱,我的标准是只要凭良心和本事赚钱就该竖大拇指,这一点在我来加国之前也没想到,以前还是会本能的回避做销售类的工作,但来了以后心态完全不同,你可以说是被逼无奈,但我始终认为一边吹嘘国内多风光抱怨这边多凄惨一边赖着不肯回流是对自己最没好处的心态。

  对那些已经选择回流的,我觉得也值得钦佩,回国也要重新开始,而且也要面临心态的调整,我觉得既然选择回去就放平心态好好享受国内的成就感和便利,犯不着跑到我帖子里微信里喷我,你不认可我的观点没关系,但你特地跑来喷我就代表你心有不甘啊,你心有不甘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再过些年孩子大了环境状态有变化也可能会重新选择,大家只是说当下的心态而已,犯不着跟我置气。

  就说这么多吧,已关闭评论,请喷子绕道,我没有在网上跟人吵架的习惯,但也绝对不容忍你跑到我微信里添堵。谢谢。

  有很多不如意的时候,比如节假日孩子牙痛得哇哇大哭跑遍全城找不到营业的诊所,比如不会开车举步维艰一旦老公出门就觉得被扔在山里,比如被迫重新择业跨出自己的舒适圈重新学习重新开始,但没有后悔过。

  第一,其实多数移民最容易后悔的部分就是工作与收入。我和老公在国内都有很好的工作,在职场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不用卖命辛苦,收入稳定。但我们不是高管,也没有特权,只是在外企打工的管理层,心态上做好了充足准备,期待很低,我老公动手能力很强,不介意转行,他来了以后在找工作的同时就开始学locksmith,我本来是带着国内的工作来的,但来了以后被前公司放了鸽子所以开始转行做代购,其中当然有落差和委屈,但是还好,没有后悔过。同时,和我同批登陆的小伙伴已经开始回流,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国内有超棒的国企高管工作,他们比我们更难适应,因为落差太大,也很难放低姿态重新开始。

  第二,我们选择的定居地在温哥华,气候上完美,虽然冬天多雨,但是和北京长达四个月的灰色相比,我觉得没什么可抱怨的,我非常怕冷,所以没有考虑其他省份,但我们在经济上的压力也正是源于定居地,温哥华的房价太高,对于工薪族来说,房贷压力还是蛮大的,吃老本是常态,在日常用度上肯定比在国内时要拮据些,会有不方便的感觉,但谈不上后悔。

  第四,来了加国以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亲近。在北京我们朋友不少,但很多时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都只是朋友圈互动一下,尤其有了孩子以后,更难得聚一次。我们来这边的第一个春节,就在朋友、邻居家各种聚会,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反而觉得比在国内热闹很多。或许正是因为大家都背井离乡,没有家人,反而更重视友谊。就在昨晚,我一个人张罗了十个菜接待四家人在家里聚餐,在国内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个激情了。

  那天我一个人在温哥华本那比的中央公园散步,正好是中秋期间降温,寒风呼呼往我脸上刮。目之所及是参天的松柏红杉,深秋的天空虽然不蓝但是青灰色的显得非常悠远,一眼就能看到几十公里外山脉的轮廓。近处的枫叶红的灰的满满一层落在地上,脚踩上去树叶都是清脆的破碎声,而我却无暇欣赏这些风景。

  因为突然就很想家了。来加拿大两年多了疫情也两年多了,想回也回不去。情绪顿时浓稠得让人只想把头缩进羽绒服,赶紧走完这一圈。

  在国内每当这个季节都是老家桂花开的日子。每年将近中秋闻着桂花香觉得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朋友、同事、公司给的月饼更是多得懒得吃。但是来这后找遍温哥华整个城市我也没有看到过一棵桂花树,月饼放在华人超市货架上近百加元一盒,路过了几次也终究是没舍得买。

  每当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都感觉焦虑。就好像是关于人生的终极拷问又驾到我头上了,就好像人生脆弱得经不起任何选择。又像是回到了高考,机会只有一次搞砸了你就玩完。当你精疲力尽考完了大学都毕业了,仍然有人问你:你后悔当初高中没好好学习,没考上本科吗?我不后悔。因为我拒绝让自己的人生被压缩成不能试错的竞赛,我拒绝这样的焦虑。所以每当被问后不后悔的时候我的回答必然是:不后悔。

  我现在的生活和我在国内的生活同样都是喜忧参半,但同时它又和我在国内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整体而言我对我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陌生国度

  所有的忧愁中,对我而言最深切的是那种陌生感。我发现我来了这么久最想念的是国内的那种嘈杂热闹又熟悉的氛围。在国内每个城市的小区、街道、商铺都让我无比熟悉。走在街上完全想都不用想别人会怎么看你,自己曾经在上海和成都生活时也都觉得无比自然,毫不担心自己是不是那里唯一的湖北人。但是在这,我的英语虽然很好但是每当出入亚裔很少的地方,身体总是不自觉地变得拘谨。在地铁上、餐馆、商场里总是极尽所能压缩自己,让自己显得礼貌得体。在国内的日常生活是出门按电梯,在电梯里和邻居相视一笑,下楼扫码腿一蹬骑上共享挡车去地铁的轻松畅快,是一种鱼在水里的轻松。在这里恐怕还要很多年才能有那种自如的状态。

  第二个很现实的痛苦是工作市场的落差。我研究生念的国内一所211的口译专业,并且去多伦多约克大学交换了过一年,雅思8,CATTI二口二笔也都到手了。这样的背景在国内说是香饽饽一点都不夸张(至少在我还在国内时是这样)。记得最开始毕业就在上海拿到了每月10k以上,后来在成都每月都在20-25k左右房租却只要2.2k就能住上市中心的一室一厅公寓,生活成本也不高。也是那时候我给我自己赚了一笔来加拿大的积蓄。

  但是来到这边,真心感觉受到了工作市场的羞辱。在上海我的工作是全职口译(in-house interpreter),在成都做一个接待外国游客的旅游公司的地区经理,那时候只有周末机构给的课时费很高时才会教教英语。但这边对语言人才极不重视,找到的口译工作全都是20多刀一小时的,每次给活只有一两个小时,路途遥远还不给你报销车费。并且和你一起共事的基本都是移民很久的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口译培训的中文英文都不精通的业余者,可以说一盆水把我泼醒。

  试着找了做项目管理的工作,可因为这边企业不怎么认可我中国的经验,所以投了好多也是杳无音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谈球吧体育,2021年3月份来这边16个月的时候终于进了一个通讯科技大厂TELUS做英语电话客服,福利工资都还过得去,也是那时因为有了保险第一次敢进牙医诊所去拔牙洗牙。可每天一上班就一个接一个客户服侍,每天听客户抱怨把客服当出气筒,再想想自己学的一身同声传译本领自己的研究生学历就觉得很憋屈。四个月之后还是不顾朋友劝说辞职了。辞职后情绪又低落了下来,觉得自己的技能没有地方发挥,自己的价值没有人认可。

  而这边房租却比国内贵得多,我每个月都得付1000加元左右,也只能合租住个单间。记得在国内出行用滴滴,去外面吃饭和点外卖都是很轻松的,假期去周边省市甚至国外旅游都觉得没什么压力。而来到这,尤其是我的前面2年,无时无刻不想着节省开支。整个两年多期间,我只叫过两次外卖,虽然也会偶尔在外面吃,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做的。Uber打车也只叫过一次,还是因为那次对象在外面突发身体不舒服,喘不上气了。这种生活品质的落差,唤醒了我很多的悲伤,尤其想起小时候贫穷又无能为力的日子。

  第三个不满还是得回到种族主义。很多人说加拿大的种族主义算是不严重的了,我没有在别的英语国家生活过,但听新西兰和美国生活过的朋友说感觉加拿大和别的英语国家比起来的确是稍好一些的。加拿大的宪法规定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用自己母语和祖国的习俗是受法律保护的),最近的文化氛围和政治倾向比较包容,整个社会对殖民历史有较为广泛的反思。所以社会上基本有一种共识:原住民是这片土地最早的居民,欧洲人殖民了这里,后来的移民则都是定居者(settlers)。

  可即便如此,白人至上主义以及对亚裔和华裔的仇视还是存在的。温哥华在疫情期间,有多起华人在大街上遭到袭击的事件发生,被袭击的还都是老人。

  对于我自己而言,有过两次极不愉快的体验:一次是有天室友(华人女生)开车载我在市中心玩,一个行人(白人)发疯一样拍了一下我室友前挡风玻璃,并大吼一句“你挡住我路了!”我和室友都处于震惊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反击对方就猥琐地消失在人海中了;另外一次是去北部小城旅游的时候,那个餐厅都是白人。服务生让我和对象落座之后,对我们极为冷漠。我朝对方挥手她竟然假装没看见,点餐时也没有和我语言互动,只是很冷漠地说”你呢?” 这样消极进攻式的种族歧视最让人愤怒,可惜我和男友当时也没反应过来。结束之后愤然在谷歌上写了个差评臭骂了一番,可仍然觉得不解气。

  可如果温哥华这么不好,为什么我要来呢?又或者我会选择在疫情之后回去吗?我不会。卑诗省最让我热爱的是它的自然风光。我来了不久就遭遇了疫情,疫情期间每天宅在家上班、做饭,一有空余就会出门徒步。本那比山就离我之前住的屋子不到10分钟距离,那时候夏天几乎每天都能在山上坐个2-3个钟头。有时候会垫上垫子脱掉上衣,在山里晒一个下午的太阳。

  对象生日的时候,我们去了威斯勒找了个不贵的airbnb住了两晚。白天徒步,晚上回家相互依偎。第二天清晨在阳台上喝着咖啡吃着烤面包,看着太阳在延绵不绝的雪山间升起,觉得悠然自得。

  夏天的时候我们喜欢去公园野餐。记得那天我们叫了广式点心,点了虾饺还有鸡爪。最开始想到在公园里啃鸡爪我是拒绝的,怕别人投来评价的眼光。但是对象来这边28年了比我淡定得多。我在他的感染之下也啃得津津有味,那天还在Facebook上和我的非亚裔朋友们额外炫耀了下。拍了我们在温哥华公园啃鸡爪的照片,文字写的是“Eating chicken feet in a public park in Vancouver is a political statement in itself. It says I dare you to judge us (在温哥华的公园啃鸡爪是一个政治宣言,它说:你评价我试试!)”

  在温哥华生活让我舒服的另一个地方是我终于可以停下内卷了。记得之前在国内,虽然拿着高收入。可是工作做得不开心的时候我是不敢辞职的,熬了一年多,终于熬不下去的时候周围的人告诉我要骑驴找马。但是我这个性格就不太会骑驴找马,所以两份工作都裸辞了。虽然中间没有花多久就找到了下家,但是这个过程说是度日如年一点都不夸张。每天都觉得自己很糟糕,每天都觉得自己不如同行,不如同期毕业的校友。每天都在竞赛。倒不是我选择去内卷,而是环境和周围的声音、以及隐性的目光、评价人的标准,都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我:你要高收入,你要忙得团团转,你要做什么都要出类拔萃才算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而在温哥华我却慢了下来,因为我在这边就是一个独立生活的普通年轻人,我比不过谁所以我也不愿意再去比了。我的同辈也有在这边读了博士读了硕士也有很多做着基础的工作。当然这边也有读软件工程,在大厂做编程收入比我高很多的朋友。可我并不觉得我不如他们。尤其是现在我选择做一个自由职业者,自己招生自己接客户,完全没有来自老板的压力,也没有一整天全都出卖给资本家明明不忙却要假装很忙的那种恶心和疲惫感。

  在温哥华能放下内卷是有社会福利作为支撑的。来到这的第二天,我就在支付宝上面取消了给自己买的相互宝。给大企业打工时福利更完善,和在国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给大公司打工通常除开全民免费医保,按摩、心理咨询、牙医、配眼镜都有比较高比例的报销。我因为真的不喜欢客服的工作内容,从TELUS辞职之后我就没有了那些额外的福利。但是只要有全民医保给我兜底,我就不用担心自己出大问题要上水滴筹。

  最让我坚定自己会留下来的是社会和文化对我性向的认可。哪怕在国内,我也没有怎么隐瞒自己的身份,父母对我也是接纳的。但是来这之后我更加自如。这种包容使得整个圈子都更为自如,因此能遇到不内化恐同的朋友和恋人。在这BTQ群体多数都抱着这样一个态度生活:我们不欠谁的,我们值得平等的对待,我们有被看到的权利,你敢欺负我试试!在温哥华市中心,有一条BTQ友好的街道,上面彩旗招展。每天各种打扮各种性向、性别的人在街上喝咖啡、遛狗、闲逛。我走在街上也有种回家的亲切感。

  记得我进TELUS第一天自我介绍就说:“I’m a proud queer from Chinese countryside.(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骄傲的酷儿)。”没有任何人有异样的反应,但是我的内心爽翻了,这种自如和舒适是无法形容的。

  至于我现在的工作,我也算大体满意的。我现在是一名自由雅思老师,学生主要是高中生、大学生,也有要移民的成年人。这边的培训机构虽然不多,但是像我这样有资历又总能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也不多。所以机构给我的学生加上我自己招生上网课的部分,一年到头也差不多都是全职工作的工作量。只是淡季的时候还是会焦虑担心自己又要受穷了,这是我2022年的议题。

  我通常都是是通过做菜来抚平乡愁的。因为在国外生活,胃是最先知道想家的。我出生在湖北农村,在成都也生活过两年,是个顽固的川菜至上主义者。温哥华比起其余城市的好处就是,找到地道的中餐实在太容易了。和朋友约饭都不会问是中餐还是西餐,只会问:是钵钵鸡、烧烤、火锅还是麻辣香锅。可在外面吃饭并不便宜,好在我有耐心并且也愿意学,厨艺本来就还行来了之后更是突飞猛进。

  这几年做了很多以前都不觉得稀奇但是又很地道的家乡菜:腌酸豆角、热干面、湖北的炸藕夹、蒜苗回锅肉、排骨藕汤…每次吃到这些想家的惆怅就会缓和很多,也会很为自己骄傲。

  可即便温哥华有这么多让我愿意留下来的地方,仍然会有那样的夜晚,半梦半醒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去上学我爸急促地喊我起床的声音。他在厨房已经做好菜煮好粥,家里抽油烟机不好用所以整个房子都呛着蒜薹的香味。他咚咚咚敲我的房门,用孝感方言喊我的全名:“刘博刘博,迟到了!” 我猛地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年过30,躺在异国的出租屋里。

  挂了视频,我就又得去华人超市买菜做饭,开始一天的生活了。中秋节刚过的时候,我指望着月饼能打折促销,可是无良资本家为了给商品保值竟然全都下架了。好在那天在超市的干料区我淘到了干桂花,小小的一盒,打开盖闻了一下和小时候一模一样的味道。拔腿回家放下推车我就下了个桂花汤圆米酒,白玉的一样的汤圆点缀着黄黄的小花。我捧在碗里像看宝石一样洋洋得意地凝视着它们,拍了照一时间不知道分享给谁,但是这不重要。

  爸爸妈妈那代人移民出来到魁北克的跟大多数老一辈广东福建移民一样,刚出来打苦工,餐馆、纺织厂、眼镜厂,各种都做过,现在是自己做生意。知乎上看到的大多数是有很好底子的(跟我们比起来)新移民。 其实,老一辈移民的那种艰辛是很多新一代的留学/投资/有存款的技术移民无法想象的。通过非常多的艰辛,现在的舒适也会特别地珍惜。

  小时候住的区域除了白人以外就是很多华裔老移民。我的两个发小,一个是非洲毛里求斯华裔的后代,一个是97年移民出来的香港移民后代,还有马达加斯加、台湾、马来西亚、越南的华裔第二、第三代。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特别能互相理解:我们有很相同的生活态度,都

  每一次我坐加拿大的火车,我都会想到有多少我的祖辈曾在这里付出了生命。我现在的便利是多少华人的血肉搭建成的,每次想到都会心酸,但也自豪。再想想我们吃的苦,就觉得没什么了。

  选择魁北克是因为爸爸以前是读法语系的。爸爸妈妈都几乎不会英文,还有就是,感觉生活相对比较安逸,有“小确幸”的感觉。父母都是很直接、很简单、很善良,甚至有点木纳的人吧,完全没有“狼性“,所以他们觉得如果自己一直在中国待着,应该会被社会吞掉吧。

  作为福建人,从小听到的都是亲人在国外安居乐业的故事,很辛苦但是求稳定。父母在中国几十年,其实也没有离开过福建几次。爸爸以前做对外的工作,所以出国与对国外的认识要比对北上广深天津武汉西安什么的要了解很多谈球吧体育。到现在说到这些大城市,父母还是多少有点害怕,感觉能在那些地方生存的人应该都特别厉害,有城府吧。

  与美国的“multiculturalism”不同,魁北克的“pluralism”更希望各种种族来参与社会自我认同的建设。比如说当年华裔建铁路的时候发明的简易便当“pâté chinois”现在也变成了魁北克的特色菜之一。还有越南河粉与海地炒饭,也慢慢进入了本地初高中食堂的食谱。

  移民到这边以后,我们就一起成长。我妈妈曾经说过,小时候在福建被保护的很好(我外公外婆家条件比较好),都只尝到甜味,却也因为不曾为甜味付出过什么而对生活不感恩,不珍惜。

  我也知道,她与我爸爸在这里,举目无亲地把我这个调皮小孩拉扯大,大家都不容易。

  这些都是属于我们的记忆。作为第二代,不管我们的父辈来自哪里,现在的我们只有当下,当下魁北克社会大家共同的议题,铲不完的雪、缴不完的税、接待不完的从美国跑过来的难民、特鲁多政府奇怪的能源政策、大学预科CEGEP像高考一样痛苦的两年、蒙特利尔修不完的路……

  不管你的原国家在哪里,不管你的种族、性别、年龄,我们都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并肩前行,在新大陆创造共同的未来。